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  本站搜索:
  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,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。 ―-毛泽东

  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,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。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大文章,是我们的谋事之基,成事之道。 -- 江泽民

    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,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,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。 --胡锦涛

    第一次访问?请进!
您现在的位置:中国信用网 >> 信用监督 >> 亲历故事 >> 浏览正文
从娃哈哈事件看中国企业信用

    商业不能没有信用

    娃哈哈这场闹剧对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最大伤害是信用的流失。信用流失比国有资产流失还要严重得多。企业的发展不能抛弃一个最基本前提,哪怕做到 1000 亿元的销售额,也离不开最初 1 元钱起点的权责界定。这就是操守,就是信用,也是中国商人的立身之本。

    信用之于商业,犹如空气和水之于人。商业历史上,不少案例说明了信用的地位。

    1596 年到 1598 年,荷兰一个船长带着 17 名水手,被冰封的海面困在了北极圈内。八个月的漫长冬季,八个人死去了。但荷兰商人却做了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:别人委托给他们运输的货物,他们丝毫未动。这些货物中就有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。冬去春来,幸存的商人终于把货物完好无损地带回荷兰,送到委托人手中。他们用生命作代价,守住信用,创造了传于后世的经商法则。在当时,这样的做法也给荷兰商人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,那就是赢得了海运贸易的世界市场。

    中国负面的例子不少。 2007 年 4 月下旬,郑州一托儿所内发生儿童豆奶中毒事件。虽然当天孩子们就回家了,但由于当局没有讲清楚中毒缘由,旋即引发了国际连锁反应。掺假婴儿奶粉、食品以次充好、假药、假酒,等等;不择手段的非法牟利,让中国食品名誉扫地。不法商贩为了自己的一斗米之利,败坏着中国商人的信誉。这就是全球化。一只蝴蝶扇动翅膀,可能在大洋彼岸引发海啸地震。

    信守承诺,日本商人做得比中国商人好。在日本人的 “ 名分 ” 中,忠诚于自己的承诺为最高伦理。天皇、父母、主人、老板、客户、丈夫等,在日本被定格为需要尽忠的主体。许多事不必有明确的合约,一个人一旦加盟一个企业,就对企业主有了一种承诺。这种承诺,不会因为企业主的 “ 不义 ” 而有所软化。

    记得几年前,当时日本首富堤义明的西武公司作假,被公司的两个高管举报。堤义明因此被判入狱三年,而那两个高管则承受不了背叛主人的骂名,以至于最后要通过自杀的方式来洗刷,以便让家人能够在社会上抬起头来。在一个崇尚效忠的国度,两位日本高管选择的是信守商业承诺。

    合约精神在创伤中确立

    有些中国人天性温良宽厚,信守承诺,甚至以德报怨,不因为对方损害了自己而放弃自己的诺言。这自然是好事,值得称道。然而,有些人为了一己利益大动肝火,恼羞成怒,甚至做出一些让人感觉莫名其妙的事情来。

    娃哈哈的闹剧更添加了新的注脚。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承诺,而是已经落在了文字上。当那个合约已经不合于今天的利益,宗庆后堂而皇之地借保护民族品牌之名,就可以推倒重来。这种行为对中国商人信誉的伤害是很严重的。

    在理智和现实的劝导下,宗庆后或许会翻然醒悟,打掉心魔,回到合约上去。经历一场深深的创伤而回归理智,这或许更难能可贵。尽管那份合约存在诸多鄙陋,而且不受相关法律保护,尽管在法律空隙中,可以寻找到不少运作之道,从而保证打赢官司,但那是一个中国商人与一个法国商人之间的约定。对自己的约定承担责任,信守承诺,或许是中国商人最起码的自尊和良知。

    不少人对中国商人缺乏合约精神忧心忡忡,认为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经营的最大障碍。我们应对此抱有乐观态度。中国商人现在的合约精神所以不强,或许正是达能与娃哈哈这样的案例太少。如果案例多起来,在激愤、抗争、无奈与妥协中,中国商人终将认识 “ 合约精神 ” 的意义:合约精神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经营的入场券;企业可以在特定时点上获得胜利,但却要以中国人更大、更长远的损失去弥补!

    中国商人的合约精神,或许正是要在凌辱、困难和义愤填膺的比对和考验中才能成长。合约精神是中国企业的巨大无形资产,经过这场 “ 民族大义 ” 的抗争,必定更加坚定和深入人心。

    企业不是私人赚钱的工具,而是一件社会公器,承载着企业公民的义务和责任。

上一页
本文共 2 页,第  [1] [2] 页

服务专栏
  • 信用企业申报流程
  • 信用企业申报下载
  • 信用个人申报流程
  • 信用个人申报下载
  • 商账追收
  • 委托调查
  • 数据查询
  • 信用顾问
  • 会员服务
  • | 首  页 | 关于我们 | 加入收藏 | 网站帮助 | 版权申明 | 联系我们| 返回顶部 |

    版权:中国质量信用征信组委会、中国质量信誉测评管理中心
    电子邮箱:gov_315@126.com 华南地区咨询电话:020-84480806

    ICP许可证号:粤ICP备13021895号   建议使用IE8.0版本或更高版本浏览器!